师者风范

沈福彭

发布时间:2018-03-27   编辑:   浏览次数:[]

沈福彭教授遗照

 沈福彭教授(1908-1983)

沈福彭,男,汉族,1908年7月4日出生,江苏省苏州人,是我国著名医学教育学家、人体解剖学家。他出身于医学世家,少年时患脊椎骨结核卧床四年,倍受病痛之苦,因而立志学医。1928年,考入东吴大学理学院医学预科,因为东吴大学停课,转入燕京大学理学院化学系就读,1932年毕业,同年赴比利时布鲁塞尔大学医学院攻读医学。1939年在布鲁塞尔获得比京大学医学博士学位,沈福彭谢绝了师友的再三挽留,毅然放弃国外优越的工作条件,返回祖国,受聘于云南大学医学院,并加入中华医学会。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他接受了比利时同窗好友童第周教授的邀请应聘到青岛,任山东大学医学院教授,主讲解剖学、骨外科学。解放后作为山东大学医学院的创始人之一,他先后任解剖科主任、附属医院院长兼骨科主任。青岛市解剖学会成立后,他当选为首届青岛市解剖学会理事长。1953年5月,沈福彭先生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任山东大学民盟支部主委、民盟青岛市委第一届副主委,民盟山东省委第一届常委,后被选为青岛市人大代表。1956年山东大学医学院独立建院,称青岛医学院,沈福彭续任解剖学教授、解剖学教研室主任、骨科主任及附属医院院长。

束星北教授(中)与沈福彭教授(右)在交谈_副本

沈福彭教授(右)在与束星北教授(中)交谈

1957年,他被错划为“右派”,被迫离开了讲台,放下了手中的解剖刀,失去了教学、科研、医疗的条件。在这之后的20多年坎坷而痛苦的漫长岁月里,他以“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活着不是为了吃饭”的格言自勉。虽长期身处逆境,但始终保持对党对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以多病之身努力工作,只要稍有条件,就立刻积极制作标本、准备实验、带青年教师。其间编译完成了二百万字的《格氏解剖学》,与青年教师合作完成了“股骨研究”课题,并从事了“移行上皮异位化骨”研究,开始了《心血管解剖学》的编著。1978年当选为第三届青岛市解剖学会理事长。1979年错案得以彻底纠正,1981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青岛医学院顾问,当选为山东省政协委员。

沈福彭教授塑像(青岛大学校园内)

沈福彭教授雕像(立于青岛大学浮山校区博雅楼旁)

他全身心地投入教学、科研和师资培养工作,指导研究生,在右眼几乎失明的情况下,不断翻译介绍最新专业资料,为同行审校论著,甘为“人梯”。编译了《骨关节解剖学》和《心血管解剖学》。他生前立下遗嘱,将遗体献给医学教育事业,并亲手写下了《我的解剖重点》,上面清楚地记载了他一生的病史和各器官的病变,还具体交待了解剖和制作标本的方法。写到眼疾处,还特别注明“角膜可用”。他在遗嘱中深情地写道:“我希望在我有生之年能做到鞠躬尽瘁,死后亦能死而不已。我已与家人商定,将遗体奉献给我亲手一点一滴创建起来的教研室……希望同志们能认真总结一下这具难得的、资料俱全的标本,从我这个多病的躯体上再获得一点资料,以供研究。如能做成标本,串成骨架,我便能在我所倾心的岗位上继续站岗了……”。1982年2月9日,他因突发心脏病,经抢救无效去世。遵照沈福彭教授的遗愿,他的脏器保存下来“以供研讨”,他的骨骼经过精心处理制成了骨架标本,摆设在几十年前他亲手创建的解剖标本室内“继续站岗”。沈福彭是我国捐献遗体以骨架制成标本的第一人。

沈福彭教授塑像(附属医院内)

沈福彭教授雕像(立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门诊楼旁)

为了发扬沈福彭高尚的爱国主义和无私奉献精神,青岛医学院党委做出《关于向沈福彭同志学习的决定》,中共山东省委、省政府于1982年6月11日发出《关于向优秀共产党员、医学教授沈福彭同志学习的通知》,中央和省、市新闻媒介广泛报道了他的动人事迹。沈福彭教授以其对党对社会主义执著的爱,以其无私奉献奋斗不息的精神,以其“鞠躬尽瘁,死而不已”的高尚情操,在广大知识分子和人民群众心里竖起了一座丰碑。

向优秀共产党沈福彭同志学习动员大会现场_副本

医学院召开向优秀共产党员沈福彭同志学习动员大会现场

著名散文家秦牧在得知沈福彭教授的动人事迹后,怀着无限崇敬和激动的心情,为他撰写献词:

他生前叮嘱献出遗骸,

指定骨架标本在这儿陈摆。

玻璃橱里是他特殊的坟,

玻璃罩外是他浩瀚的爱。

一纸遗嘱直如震世春雷,

一宗心愿想见哲人气概。

让我们脚步轻轻走进大厅,

伫立丰碑之前默默礼拜。

主要参考文献:

[1]仪平策.《山东民盟贤达》/鞠躬尽瘁死而不已--怀念沈福彭先生.群言出版社,2009.

[2]苗志敏,姜振家.《跨越百年——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志(1898-2008)》/第十章 人物/第八节 知名专家/沈福彭.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8:886.

[3]沈福彭同志遗嘱.《青岛医学院学报》,1982,(2).

[4]杨梅怀,丁士海,张良,迟焕方,程宓,谭允西.沈福彭教授病理尸体剖验报告. 《青岛医学院学报》,1982,(2).

上一条:潘作新
下一条:穆瑞五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