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气工程学院简介
青岛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成立于2018年6月。学院前身是1979年成立的原山东纺织工学院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和1987年成立的原青岛大学电气技术专业。1993年四校合并组建新的青岛大学,1997年相关专业合并组建电气及自动化工程学院,2002、2015年先后更名为自动化工程学院、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2018年6月调整组建为电气工程学院和自动化学院。电气工程学院的发展目标是将电气工程学科建设成为国际先进的高水平学科,培养本学科领域的本科生、硕士生以及博士生等高级专门人才。
学院目前拥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电气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电机与电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工理论与新技术4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电气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其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2011年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2019年入选首批国家一流本科建设专业、2022年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学院是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电子学会副理事长单位、中国电源学会常务理事单位。
学院建有电工电子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山东省新能源汽车电气电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青岛市智能电器与智能系统工程实验室等国家级、省市级教学科研平台,并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其中,电工电子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巾帼文明岗”等称号,拥有电工电子课程山东省教学团队。
学院师资队伍雄厚,现有教职工60余人。其中,博导8人,硕导20余人,教授11人,副高职称30余人,博士40余人。优秀教师包括北京国庆70周年全国先进模范人物代表特邀观礼嘉宾1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国家人才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1人,科睿唯安“中国高被引科学家”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台达环境与教育基金会中达学者1人,山东省智库高端人才入库专家1人,青岛大学首席教授1人,青岛大学特聘教授6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IEEE高级会员2,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电子学会副理事长1人,中国电源学会常务理事1人,中国电源学会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及装置专委会副主任委员1人。目前全日制硕士研究生200余人。
学院教学与科研成果颇丰。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面上项目10余项、青年项目5项,国防预研子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30余项,横向项目100余项,实施成果转化10余项,近五年到校经费4000余万元。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40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3部。获山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中国电源学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山东省高校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承担国家级质量工程教研项目5项,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2部,国家级“十二五”规划教材1部,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全国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省级优秀教材一等奖1项、省级实验技术成果二等奖2项和三等奖4项。
学院工作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齐心协力、为创建电气工程学科新局面而奋力拼搏”为指导思想,不断强化办学特色,壮大办学实力,快速提升人才培养、科研与学术交流、学科建设、社会服务水平,朝着早日获批电气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的高水平研究型学院方向蓬勃发展。
二、电气工程学院非学历教育工作简介
(一)工作目标、意义
在工业自动化与智能制造快速发展的当下,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作为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核心,其应用人才需求持续攀升。PLC培训非学历教育工作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致力于为社会输送掌握PLC核心技术的专业应用型人才,助力个人职业发展与企业技术升级。
PLC培训非学历教育面向不同基础与职业需求的学员,涵盖零基础转行人员、在职技术人员、院校学生等群体。培训目标明确,旨在使学员掌握PLC的基本原理、编程方法、硬件选型、系统调试与维护等专业知识和技能,快速成长为能够独立完成PLC控制系统设计、编程、调试及故障排除的技术人才。
(二)办学优势及发展规划
课程体系紧密围绕市场需求动态调整。我们深入调研自动化企业、智能制造企业的用人标准,分析行业技术发展趋势,将前沿的工业互联网与PLC集成技术、PLC在新能源设备控制中的应用等内容融入课程。同时,针对不同基础学员开设分层教学课程,从零基础入门班到高级工程师进阶班,确保每位学员都能找到适配自身发展的学习路径,实现精准培养。
斥资打造专业实训基地,配备西门子、欧姆龙等主流品牌的PLC设备,以及模拟工业自动化生产线、智能家居控制模型等实训装置。学员可在真实的工业场景中进行PLC编程调试、系统集成等实操训练,强化动手能力。此外,线上虚拟仿真平台为学员提供随时随地的模拟操作环境,弥补线下设备使用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实现虚实结合的高效实践教学。
未来三年内,持续优化课程内容,增设PLC与人工智能融合应用、PLC在绿色制造中的节能控制技术等前沿课程模块。引入行业企业真实项目案例库,每学期更新20%以上的教学案例,确保教学内容紧跟行业发展步伐。同时,开发线上微课程与系列精品课程,满足学员碎片化学习需求,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紧跟工业4.0与智能制造发展趋势,拓展培训领域。在现有PLC培训基础上,逐步开展工业机器人编程与PLC协同控制、工业大数据分析与PLC系统优化等复合型课程培训,培养适应智能制造全产业链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此外,针对企业个性化培训需求,提供定制化内训服务,涵盖新员工技能提升、老员工技术更新等项目,扩大服务范围。
(三)课程设置与特色
课程体系设计上,充分结合行业实际应用场景与技术发展趋势,构建了系统且层次分明的课程模块。从基础入门课程,如PLC基础理论、电气识图、低压电器认知,帮助学员搭建基础认知框架;到进阶的编程技术课程,包括梯形图编程、结构化文本编程、功能块编程等多种编程语言教学,提升学员编程实操能力;再到高级应用课程,如PLC与变频器、伺服系统的综合应用,PLC在工业自动化生产线、智能家居、楼宇自动化等领域的实战项目演练,让学员深入掌握PLC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技巧。此外,还设有职业素养与就业指导课程,帮助学员提升沟通协作能力,熟悉行业就业形势,为顺利进入职场奠定基础。
教学模式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融合的方式。线下教学中,配备专业的实训设备与真实的工业场景模拟环境,学员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手操作PLC设备,进行编程调试与系统搭建,强化动手实践能力;线上平台则提供丰富的教学视频、电子资料、在线答疑等资源,方便学员随时随地进行知识复习与疑难解答。同时,引入项目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以实际工业项目为载体,让学员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提高应用能力。
(四)师资队伍
PLC培训非学历教育组建了一支由高校教授、企业资深工程师构成的专业师资队伍。高校教授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能够为学员讲解PLC技术的原理与前沿知识;企业工程师则拥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将实际项目中的技术要点、操作规范、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分享给学员,确保教学内容紧密贴合行业实际需求。
(五)成果展示
与众多自动化企业、智能制造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搭建人才输送平台,定期举办专场招聘会、企业宣讲会,为学员提供丰富的就业机会;为学员提供简历优化、面试辅导等就业指导服务,助力学员顺利进入心仪企业。此外,针对有创业需求的学员,提供创业资源对接与技术支持,帮助学员实现自主创业梦想。
通过系统化的课程、多元化的教学、专业化的师资与全面的就业服务,PLC培训非学历教育工作已为众多学员提供了高质量的职业技能提升机会,为工业自动化行业源源不断地输送专业技术人才,在推动个人职业发展与行业技术进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六)联系方式
联系人:姜安宝,15066253708
办公地点:青岛大学博远楼609